太魯閣人文歷史
截至目前的調查,推測距今約二千年前左右,一群具有麒麟、卑南文化混合相的人進入立霧溪口(富世遺址),為太魯閣第一批住民。隨後一群使用印紋陶器的普洛灣型十三行文化人,約一千二百年前進入立霧溪中、下游一帶居住,布洛灣、西拉岸、巴達岡、梅園、竹村及西寶等處皆有發現遺址。
大約二、三百年前,原居濁水溪上游的太魯閣人與陶塞人,東遷進入立霧溪流域、陶塞溪中上遊定居,直到民國三年的太魯閣事件以及民國十九年的霧社事件,日人為便於統治管理,誘迫遷局於淺山或平地,至今發現有部落遺址七十九處。
傳統太魯閣族社會男子善武,女子善紡織。親族制度實行父子繼承,嫁聚婚的小家庭生活。部落社會由一至數個Gaya(共祭團體)所組成,宗教信仰以祖崇拜為主。傳統生計方式以山田焚墾為主,狩獵、採集及漁撈為輔。
昔日有文面的習谷,早於日據時期廢止。文面習俗在太魯閣傳統文化上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,不僅是族群識別,成年表徵、美觀意涵、更是離世時歸返祖靈地的護照。
(取材自布洛灣之太魯閣工藝展示館)
布洛灣裡設立了服務諮詢中心,可同時提供80多人作多媒體簡報、DM、交通、住宿等資訊。
在每年4月份更是台灣百合花開的季節,山谷輕飄幽香,令人心曠神怡,有興趣者可以來看看花開滿山坡的景致。
太魯閣工藝展示館,布洛灣裡的人文史蹟分為兩部份,一為兩千年前的史前文化;另一是兩三百年前的太魯閣文化。展示太魯閣族的編織等傳統手工藝。
對原住民工藝品有興趣者,這邊有許多織品、琉璃、陶杯、飾品等可供選購。
↑布洛灣外的石刻,簡單的線條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故事
↑館內的住民剪影
↑在群山環抱的布洛灣,更顯寧靜悠閒
↑有傳統衣物工藝展示
↑婆婆現場示範如何編織布面衣物,也有多款樣式的手工藝品可供選購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