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


 


 


中部橫貫公路西起谷關,東至太魯閣,中橫公路開工於 民國4577日 ,大致沿著合歡越嶺古道興建,曾是百年前原住民部落的獵徑、日據時代殖民用的軍用道、理蕃道;日人設置國立公園時的風景攬勝道;二次世界大戰台灣的產金、發電道;當日本統治結束,隨國民政府遷台後,退役軍官成為中橫築路人,以手工開鑿中橫公路,於 民國4559日 通車,完成舉世之作。


 


中橫公路從海平面至3000公尺 以上的合歡山區,公路蜿蜒於立霧溪及大甲溪,高山和流水之風貌與焉開展。


 


民國88年,當921地震造成中橫公路西段中斷後,反而提醒人們加以反思,配合著中橫公路東段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保育及遊憩發展,中橫公路的角色與定位亦隨歷史推演,向著與自然融合的方向前進,一條國家級的景觀道路將是它未來的發展願景。


(取材自太魯閣國家公園招牌)


 


 


立霧溪發源於合觀山與奇萊北峰之間,其中遊部份鑿過結晶石灰岩及花崗麻岩質地的谷地,形成高度落差約達1000餘公尺的太魯閣峽谷,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精華所在。


 


立霧溪水量豐沛,河川侵蝕旺盛,且經過多次顯著地殼隆起運動,促使高度提並及向下侵蝕作用加劇,河流轉彎處即所謂曲流,更造就地形變化陡峻令人讚嘆的峽谷地形,自天祥以下沿立霧溪主流東行,其河流驚險曲折,流經九曲洞、燕子口、長春祠,山高水急,深峽絕壁,激流奔瀑,堪稱「極天地之大美、得山水之清趣、盡鬼斧神工」,以九曲洞附近的一線天最為著名。


 


在此觀賞天開一線撼人心弦的斷崖奇景,沿岸奇岩怪石從鑿入山壁的公路可以盡情觀賞;可惜無緣見到於春夏交接雨燕成群飛舞的百燕嗚谷奇景,想必是繽紛熱鬧而壯觀。


 


 


大理岩的生成


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,岩層厚度估計超過1000公尺 ,由於褶皺及斷層作用使大理岩重複疊置,故分佈範圍達十餘公里,這些大理岩的原岩是石灰岩,石灰岩受變質作用才成為大理岩。


 


石灰岩的生成


25千萬年前,當時台灣島尚未形成,位於大陸東南部的大陸棚,在熱帶至熱帶清澈的淺海環境中,生或著有孔蟲、珊瑚、石灰藻等生物,這些生物的遺骸構成以碳酸鈣為主的生物礁。生物礁的物質尚可沉積達1000公尺 以上。而這些厚層的生物礁,受到上部岩層的壓力,經膠結再結晶作用成為石灰岩。


參考資料:漢光文化/傅金福

 



 

 


↑天祥郵局外的馬賽克拼貼,展現當地人文風情



↑九曲洞口,人車分道




↑人工開鑿的道路,可見前人開路之艱辛



↑沒錯,落石危險,所以每個人都要戴上工程帽以維護自身安全





↑還設置有防落石燕尾架,專家建議也可帶24骨傘,可有效防落石喔!



↑美妹和酷爸





↑廣闊的山景













↑危險哪,千萬不要學我們,還在這裡拍照逗留!





↑看得出來中間的石,是魚嗎?這幅美景稱為「魚躍龍門」,請對照下圖





↑安全!安全!戴工程帽是必要的!







↑峽谷地形險峻奇美無比









↑氣流的關係,往下丟的葉子,會往上飛喔!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